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1节 (第2/3页)
时,顿时发出不耐烦的低语: “怎么还有一席啊……” “唔,好撑,我已经吃不下了,我从来没同时吃那么多道菜过……” “算了快打起精神,随便吃点,搞定这席我们也可以投票交差了……” 黑色的幕布缓缓拉开,未见菜色,香气先至。浓郁的肉香和菜香交织,混有沁人的茶香,酸爽凌冽的梅子香,方才还喊饱了的评审们,纷纷被这股香味所吸引,不知不觉直起腰板。 而当席面一开,评审和观众们只觉得一股珠光宝气袭来,在舞台充足的灯光照耀下,刚出炉的菜肴仿佛被渡了一层光辉,雕银的餐盘闪闪发光。 第80章 最终决赛(下) 全国冠军的最后得主。…… 鱼莜的宴席华丽丽地一出场, 仿佛自带聚光灯效果,把在场所有观众的视线都聚焦了起来,就连自视甚高的阮湘琴, 也被它牢牢吸引住了目光。 只见传送带上的宴席菜品依次排开, 裹撒着酱汁的菜肴艳若桃花,堆砌着一颗颗浑圆饱满、洁若白玉的珍珠丸子;一块块状如豆腐的粉糕, 四四方方,晶莹剔透, 宛若上好的冰晶雕刻而成;檀木龙凤描金攒盒中五色俱全, 分别是五种不同口味的干果点心, 胭脂凉糕(紫粉), 糖蒸酥酪(白),豌豆黄(黄), 核桃酪(棕)、翠玉豆糕(绿)…… 每一只盛菜的器皿都是由老匠人倾心打造,造型完美地复原了清代宫廷款式,宴席中央高约半米由南瓜制成的凤凰食雕夺人眼球, 展翅的羽翼栩栩如生——这是□□和陈燊二人合力花了一个小时才雕刻完成,哪怕用来装饰盘边的黄瓜片都切得极薄, 通透莹润仿若上好的翡翠。 矜贵奢华, 典雅古韵, 都不足以形容这宴席给食客带来的第一眼震撼。 这一盘盘、一碟碟, 简直叫人看花了眼, 大众评审们看着这些精美如画的菜肴, 别说叫出名字, 连用的菜肴原料是什么都甄别不出来。 还好每道菜都有小牌子写着菜名和简短的介绍,评委们不至于双眼摸瞎,连吃下肚的菜叫啥都不知道。 第一道前菜名叫酱乳瓜, 用拇指大小刚顶花的小黄瓜腌制而成,清冽酸甜,鱼莜在腌制的酱料中多添了一份自己酿制的青梅酒,盘子周围装缀着新鲜得仿佛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青梅,翠绿欲滴,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 梅子酒的香气层层叠叠地涌来,弥散到每一处的空气中,这酸甜的酒香仿佛有魔力,饱腹感瞬间被驱走了三分。 在评委们打量菜肴时,主持人终于道出了这道宴席的大名,乃是古代宫廷名宴——满汉全席。 其实不用主持人介绍,也有不少评委猜到了,如果用四字词来形容场上的宴席,全竹宴是清淡文雅,湘西宴是热烈火辣,孔府宴是严谨庄重,而这道宴席通体写着四个大字,贵气逼人。 “原来这就是满汉全席啊……” “哈哈今天我们居然做了回清朝皇帝,也能吃上这宫廷御宴了……” 评审们都很激动,这种只存在于传记和宫廷剧里的宴席,居然真的摆上了餐桌。也有人不以为然地吐槽,“名气再大也只是道菜嘛,光看着好看有什么用,好吃才是王道。” 方才他们都从大屏幕里清楚地看到,鱼莜所用的都是很常见的食材,却做成了让人吃不起的样子。不可否认,她雕工和摆盘的功力很不错,看着很上档次,但味道嘛,就未必出彩了。 在评委们一边窃窃私语,一边品尝菜肴时,主持人尽职尽责地向观众普及满汉全席的来历。 “清朝乾隆皇帝最讲究宴席的排场,施恩笼络朝臣时设“廷臣宴”,招待各部落进贡的使臣时有“九白宴”,帝王寿诞时设“万寿宴”,招待联姻的蒙古亲族时设“亲藩宴”,每逢固定的年节时令,有特定的“节令宴”。这六大宴,合称为我们熟知的满汉全席……” 标准的满汉全席共有108道,鱼莜从中挑选了最具特色的十三道,算是精简版。 这十三道菜都是取自六大宴席里最经典的菜式,如万寿宴里的明珠豆腐,亲潘宴的红梅珠香,廷臣宴里的八宝兔丁。 和前面三道宴席不同,鱼莜的最后一道菜不是汤羹,而是一壶茶。 在正规的宫廷宴里,开宴前和宴席结束后都有饮茶的环节,分别叫“丽人献茗”和“告别香茗”。 鱼莜自然也得遵循这个老规矩,只因菜品数量有限,只能上一道告别香茗,用的是千叟宴和节令宴上常用的杨河春绿。 杨河春绿,是产于四川省峨边县杨河茶场狮子山峰脚下的绿茶,生长于高山云雾之中,味道清爽甘冽,因为产量低,属于有钱都买不到的茶。 绿茶的口感清新淡雅,很适合饱餐后解腻之用,吃完一桌子美味佳肴,再品上这么一杯沁人心脾的好茶,没有比这更享受的事了。 不光是大众评审喜欢,专业评委们也对鱼莜用茶取代汤羹的想法夸赞有加。 直到品菜环节正式结束,桌椅和传送带都被撤下了舞台,萦绕在舞台上的茶香还久久不散。 品尝完所有的菜品,质疑这道满汉全席中看不中吃的评审们都闭上了嘴巴,这道宴席里的每一样菜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论是孔府、三湘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