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从来没有人计较自身得失 (第1/2页)
第四节 从来没有人计较自身得失 朱秋萍、阳长圆等的孩子都正在哺乳期,她们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回船上给婴儿喂一次奶水。觉得这非常耽误工夫,便主动把婴儿带上工地,放在就近的芦苇垛里,既方便喂奶,又节省时间,有利于提高工效。 大队支委、妇女大队长邝援朝因势利导,要求三个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把上了年纪、不能取土挑土的老翁妈组织起来,看护婴儿。 渔家自古没有摇窝儿,渔船浮在水里就是一只最大的摇窝儿,大人小孩一窝摇。如今生产生活突然发生改变,28个哺乳期的婴儿随母上岸,全部放在芦苇垛里,不卫生、不安全、不便护理。 买摇篮,没钱。 借摇篮,无门。 杨惠橘脑袋一拍,说: “俺渔家没有摇篮,但有的是鱼篮。” 邝援朝等恍然大悟,从各家各户的渔船上收集拢来28只完好的鱼篮,在工地旁摆成一长列,将芦苇叶揉软,垫进鱼篮里,再在上面铺放一层旧棉衣旧棉裤,把婴儿装进鱼篮里。 杨惠橘、陈五奶、雷大姐、刘秀莲带领被组织起来的老年妇女,每人负责摇动三到四只鱼篮,哄婴儿入睡。 婴儿睡醒了,哭着要吃了,当恩娘的放下肩上的撮箕扁担,俯身鱼篮边给婴儿喂奶。 婴儿吃饱了,不哭了,做恩娘的把婴儿往鱼篮里头轻轻放下,又挑起撮箕扁担,加入到挑土的滚滚人流当中。 阳长圆的女儿黎阳阳肚量大,而城里长大的阳长圆对渔村传统的发奶配方泥鳅煮豆腐、鲫鱼炖豆腐、黄豆煨猪脚吃不习惯,因而奶水严重短缺,每当她把乳头从女儿小嘴里拔出时,女儿就哇哇大哭。 阳长圆急得没办法,也望着女儿哭。 朱秋萍得知,一边安慰阳长圆不哭,一边把自己的乳头塞进黎阳阳的小嘴里。 黎阳阳一大口一大口地吸得叭叭叭响,很快吃饱了,闭着眼睛睡着了,嘴角还挂着微笑。 朱秋萍每到喂奶时,就先把黎阳阳喂饱了,再喂自己的儿子匡国洪。阳长圆内心不安,担心自己的女儿抢了匡国洪的奶水,会饿坏身子。 她不让朱秋萍给她的女儿喂奶。 朱秋萍托着自己的一对丰乳说: “你看我这里就像两条河,吸不干的。我不像你城里人嘴巴刁,这也不爱吃,那也吃不惯,我一张嘴巴打得粗,岸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能发奶,我都能统统消灭得一干二净。你不用担心,我有的是奶水,不会饿到国洪半点。” 阳长圆心里感动万分,她知道再讲就是对朱秋萍的不信任,便完全依了她的。 六十多天挑土筑堤的日子里,朱秋萍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当筑堤进行到第二个月,家家户户揭不开锅,都没得饭吃了,男女老少全都参与挖泥挑土,修鱼池、筑垸堤,没有人打鱼,就没有收入。挑土不比打鱼,撒网、抛钩,摇桨、挥篙,相对轻松自如,而挖泥挑土,爬坡上坎,劳动强度大,消化快,一餐要吃几大碗。国家配给每个渔民的计划粮食,按年龄划分等级,标准最高的是壮年渔民,每人每月也就36斤。撒网捕鱼时,粮食不觉得少,而且还感到很富裕,自从锹锄不离手,扁担不离肩之后,明显粮食不够吃,一餐等不到一餐,基本上有半天时间打饿肚。 连续六十多天时间下来,没有哪个渔民吃饱过肚子,但每个渔民吃的亏却都有卖的。 黄伟健、全胜旺这两个懂事的孩子王,就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钓鱼、抓乌龟、捉水鱼,弥补家家户户的粮食不足,渡过难关。 渔民捕鱼,全凭双手和双腿,如今挽堤筑垸,挖土、挑土、夯土,除了凭双手、双腿,还要凭双肩。过去一天也就从码头挑一担鱼,顶多两担鱼,送交水产收购站。 如今则从黎明到天黑,一天到晚扁担不离肩,一担土至少一百多斤。低头,弯腰,伸腰,上坎,爬坡,挑着一百多斤泥土,奔跑四五百米,送上大堤。全身的血液都在快速流动,遍身的关节都在剧烈活动。脸朝泥土背朝天,从早到晚流黑汗;两只脚板起血泡,手心手指结老茧。最苦最累的要数两只肩膀,皮磨破了,肉裂开了,先是流血,接着化脓,衣服粘在上面,扁担压着,疼痛有如钢针扎。其苦其累简直无法形容,却从来没有人计较自身得失。 整个春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