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节集体的4条三层渔网不知去向 (第1/1页)
第三节 集体的4条三层渔网不知去向 湖上,天色越来越黑,风声越来越大,一座座涌浪,像一匹匹驰骋的野马,昂头卷尾,向小船撞来,船头上发出连续不断的“哗嚓”、“哗嚓”的响声,艄后就像有什么巨大的东西拖扯着,任凭三把桨使劲地驾,也催不快它前进的速度。 黄春江挺立艄后,稳掌方向,机敏地摆动渔船,躲开迎面风,避开当头浪,引领向前。 三条渔船沿着他开劈的水路,紧紧跟随。 20多里风,被他们闯开了; 20多里浪,被他们压碎了; 20多里险滩激流,被他们战胜了。 君山,雄伟挺拔的君山,矗立在眼前。 到了君山,就等于到了放网的湖场。 黄春江果断地指挥: “河清叔,你留在这里。少军,你收君山左边湖场上的渔网。大海,你跟我去君山背后。” 黎少军说: “春江哥,你那里危险,让我去。” 黄春江说: “少讲价钱,赶快行动。一定要抢在大风雨到来之前收完渔网。” 不容大家分说,黄春江驾着渔船,向君山背后驶去。 胥大海紧紧地跟在后头。 4盏渔灯,在君山两侧晃荡; 4把渔火,在洞庭湖上燃烧。 黄春江和胥大海带领的两条渔船,来到君山背后,高举渔灯,在湖面上寻找白天撒放三层网的线路。 “到了。” 眼尖的黄春江发现了立在水里的网篙,迅速把船头绳与网篙上的纲绳头联在一起,拔起网篙,往船上搁好。 杨春初、李福华弯下腰,把水里的三层渔网一手又一手地往船上收起。 胥大海船上也在同样行动。 两条渔船向不同的方向收网。 风,渐渐加大; 浪,渐渐加高; 天,越黑越深。 两条渔船生怕脱伴,不时地相互望一望晃荡在水面上的渔灯。 当黄春江、杨春初、李福华三人收完了这条线路上的渔网时,连忙照先前约定好的信号,高高举起渔灯,在夜雾中晃了三晃,只见对面的渔灯也在同样晃动。 霎时,两盏渔灯像两道闪电,划破夜空,迅疾地靠拢过来,并驾返航。 两条渔船来到君山右边的湖场上,举起渔灯,打了信号。 黎少军那里也立即回了信号。 大家一阵高兴。 等到黎少军的渔船会合拢来,3条渔船同时驶向君山前头。 这时,邹河清在前面回了信号,大家越加高兴。 4条渔船会合了。 杨光明、黄书银、周银枝等高兴地喊道: “返航啊!回岳阳啊!” 返航,顺风顺水,只要把风蓬张开,虽说20多里水路,半个小时就到。 周银枝、周中枝、李福华、邓金菊她们眼看抢在暴风雨到来之前收回了渔网,马上就要回到岳阳城码头,回到亲人们中间,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她们似乎忘记了,眼下还置身在风大浪高,乌漆墨黑的洞庭湖上。 一根根桅杆竖了起来,一张张风蓬就要张开。 这时,黄春江脑海里陡然升起了一个新的念头,喊道: “慢些!” 杨春初、李福华不解地问道: “怎么回事?” 其他三条渔船上的人都同时问道: “春江哥你还有什么事?” 黄春江说: “俺刚才收网的心情都很着急,每当着急时就往往容易出漏洞。加上风大浪高,天空漆黑,出点漏洞更有可能。各条渔船上好生清点一下,渔网是不是一条不差,是不是全部都收回来了。” 大家觉得黄春江说得对,都赶紧清点自己船上的渔网。 胥大海、杨光明、邓金菊把抢救上船的渔网,从前舱逐条点数,挪到中舱,又从中舱再次逐条点数一遍,挪到后舱,最后从后舱清点一遍,挪回到中舱。 杨光明向黄春江报告: “春江哥!俺这条船上57条三层网。” 黄春江回答: “好嘞!不会有错吧?” 杨光明回答: “俺是老实人做结巴事。反反复复清点了三遍,如果还会有错,那就是俺三个人被鬼架起哒。” 黄春江对身边的杨春初叮嘱道: “春初你把各条船上报来的数字记一下。千万莫搞混数字了。” 杨春初回答: “要得。我记性好。春江哥你放心。” 李福华主动地说: “我也协助记一下。” 周银枝代表黎少军渔船上报告: “春江哥!俺船上56条三层网。” 邹河清报告: “俺船上56条三层网。” 李福华报告: “俺这里57条三层网。” 四条渔船上都清点完了渔网,杨春初汇总,立即向大家通报渔网数字: “4条船上总共226条渔网,还差4条渔网没有收回来。” 黄春江焦急地问: “这4条三层渔网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找找原因看。” 大家左分析,右分析,找不出什么原因,急得抓的抓耳,挠的挠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