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节一块花纹石 (第1/2页)
第五节 一块花纹石 这时,黄春江面对胥大海、雷红菱、周小芹、王萍等人焦急的眼光,又见李清波、朱天湘忍无可忍的架势,他明白这些年轻人心里已经忍成一坨血,他必须站出来说话了。 于是,他不急不忙地从怀里抠出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朝桌面上一搁,对众人说: “我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一道道眼光照射过来,聚焦在桌面上。 顿时,会场上响起了低声细语的议论: “我以为是什么宝贝呢!还是一砣岩头哟!” “拿它做什么用场呀?” “嗯,定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卜思源也张大惊讶的眼睛盯着黄春江,不知其中的奥妙。 黄春江举起石头,说: “不错!这是一砣岩头。” 他把手中的岩头,依次递给每个人,接着说: “请大家对这块石头捏一捏,掂一掂,看它有好重,有多硬。” 大家都照他说的做了。 临尾,黄春江对钱仁和问道: “钱队长,你说这砣岩头硬不硬?” 钱仁和回答: “蛮硬。” 黄春江又问: “你觉得它有多重?” 钱仁和回答: “起码半斤是有的。” 黄春江转对众人问道: “大家说,钱队长回答的对不对?” 那几个跟着钱仁和举手的代表说: “对呀!钱队长说的完全对!” 黄春江举起岩头,激情奔放地说: “要说这砣岩头的硬度无法比拟,要说这砣岩头重量没有秤称。它闪烁着大寨人战天斗地,一往无前,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精神。” 他娓娓动听地讲述着这砣岩头的来历。那是他在青鱼港公社参加社教运动时,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社教工作团组织学习小分队赴大寨和江浙几个渔业先进单位参观取经。 他来到大寨,听了陈永贵同志的经验介绍,登上了虎头山,他心潮激荡,感慨不已,从虎头山上捡起这砣岩头,揣进怀里,作为大寨人的英雄形象装在心窝。 这些日子里,他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情不自禁地摸摸这砣岩头,大寨人的形象便闪现在眼前,使他增添无穷无尽的力量。 他说到这里,把这砣岩头猛力往桌上一掷,发出惊梁震瓦的响声。他大声说道: “大寨人不怕地,不怕天,不信鬼神,不惧困难,开石造田,把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窝,建设成社会主义的乐园。可我们呢,就不敢在鲤鱼滩上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开口‘难’,闭口‘难’,被一个‘难’字吓破了胆。难道大寨人就是铁打的,钢铸的。我们就是泥捏的,纸扎的。丢脸!害羞!” 他越说越激动,满脸涨得通红,眼睛睁得火亮。他扬手怒指鱼籽胆和那几位代表,道: “亏你们还有脸跟着这种错误观点转。莫忘了,我们是毛主席家乡的渔民,大寨人能克服困难,描绘虎头山,我们就不能迎难而上,建设鲤鱼滩?!” 黄春江接着说: “讲了远的,再讲近的,就讲春柳湖自己的事吧!丝网生产队和流钩生产队是摆起的两个例子。大家都晓得,1962年前,丝网生产队16户,54人,是个穷队,生产工具只有一条渔船,一头黄牛,集体积累不到1000元。但是,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教导,干群一条心一股劲,穷办,苦干,缺少捕鱼业次就下湖放虾把,施篾豪,踩罶,为了广辟生产门路,男女老少,日日夜夜,围湖垦荒,种植旱粮、油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很快由穷变富,成了春柳湖头号富裕队。而流钩生产队的户数、人口和丝网生产队的一样多,1962年积累就达13000多元,船网业次齐全,由于干群心想不到一个方向上,劲使不到一条道路上,生产单打一,分光吃光,创